英特尔杨旭:在中国发展需要不断寻找互补点和共赢机会
4月18日,英特尔在北京召开年度最大一场媒体沟通活动,全面展示英特尔在转型为数据公司后对未来科技和应用的看法,以及英特尔的业务战略。英特尔中国区总裁杨旭在会后接受了媒体专访。
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,算来英特尔扎根中国也已经三十三年。这家跨国企业已经和本地社会发展相交融,在相互学习中谋求发展。对此,英特尔中国区总裁杨旭深有体会。
据他回忆,英特尔刚来中国的时候,学到最多的就是企业发展要结合本土需要和用户需要,更要了解中国政策和产业发展方向,搞清楚英特尔在这里能够提供什么价值。
谈及过去和现在的区别,杨旭说:“以前是我把英特尔的东西带到中国,现在更多是回美国总部讲中国的故事”。的确,几十年的发展证明,中国与世界正在互相学习。
面对未来,英特尔在中国发展会有哪些新方法?杨旭表示,英特尔将不断寻找互补点和实现共赢的机会。如今,行业边界被打破,芯片市场细分化,行业跨度很大,已经不是某一家企业能够全部覆盖的,英特尔已意识到这一点。“面对数据洪流袭来,英特尔没有睡大觉也没有盲目自大,而是在积极布局,提前准备,补充自己的能力(通过收购等途径)”,杨旭说道。
英特尔一直奉行“端到端”战略,总会遇到自己欠缺但别人具备的能力,英特尔擅长将这些发光的公司归结到某个端,在这里寻找互补点和共赢的机会。
在这次战略沟通会上,英特尔再次重申人工智能、5G、自动驾驶、物联网、神经元计算、量子计算等都在英特尔的布局中。对于正在“发高烧”的人工智能,杨旭表示,这个“高烧”还要持续下去。不过,做人工智能的企业究竟是以经济效益为先,还是以推动应用突破为先,值得大家思考,杨旭建议中国企业家应该看得更长远一些。
关于自动驾驶的终极目标,抑或是无人驾驶究竟何时实现,杨旭反而觉得没有必要去纠结。他认为这一切都在演进当中,终极状态可以期待,但不需要去预测。更重要的是应及早出台关于自动驾驶标准的法律法规,约束从业者,避免混淆视听,保护用户生命财产安全。
对于近日来最受关注的中美贸易摩擦事件,英特尔处境较为敏感。这种在中国发展的美国公司应如何自处,受到媒体关注。杨旭表示,英特尔主张技术创新没有国界,贸易摩擦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。以美国为总部的公司都会受到影响,而且必须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。